查看原文
其他

【建校126周年】艰苦奋斗,开启峨眉征程





亲爱的交子们

大家早上中午晚上好呀!

在开始今天的推文之前

小编可要考考大家了~

你知道交大最初是在哪里建校的吗?

点击查看答案

山海关

你知道交大人的接头暗号是什么吗?

点击查看答案

竢实扬华


你知道我校什么时候改叫西南交通大学的吗?

点击查看答案

1972年


您知道交大现在有几个校区吗?

点击查看答案

四个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都答对了

那你可就是一名资深交大人啦!

你还想了解更多交大的过去吗?

那就请跟着小编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吧!



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迁址峨眉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不同,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其中,第一阶段的“三线”建设重点在西南地区。


当时,我校正在唐山按新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虽已动工,但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因此,当时的铁道部根据中央的精神,决定把我校迁往大三线,往云、贵、川转移。


困难重重,初到峨眉的艰苦生活


决定迁址西南后,我校便开始来川选址。后经多次商讨,将校址定在峨眉,开始新址设计与建设工作。(从唐山到峨眉要跋山涉水2000多公里呢!)



1971年年底至1972年年初,我校绝大部分教职工和教学设备,均迁至峨眉,实现了学校主体部分的整体搬迁,结束了学校教职工分居唐山和峨眉两地的局面。(咱们搬家啦!)

(自力更生,迁校建校-师生员工参加建校劳动)


1972年3月1日,交通部下发文唐山铁道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在此之前学校更名17次,堪称高校改名界元老!)



当时,我校在唐山扎根多年,突然搬迁至峨眉,处境十分艰难:峨眉地处丘陵地带,高低起伏不平,交通不便;房屋紧缺且质量很差,物资供应极其匮乏,没有自来水,教职工生活难以保障······


如此艰难的条件,如何能在峨眉待下去?顽强的交大人硬是在重重荆棘中开辟出了一条路:地势不平、道路不畅,那就对道路取直、调坡、加宽,实现道路基本通畅;基础建设不足,那就推平中山梁,建教学楼,建电机馆,推西山梁,建实验室,填沟壑,建运动场;教职工生活条件差,那就加盖家属房;建学生宿舍,采用了大板结构,这在四川还是首次·····就这样,学校逐渐在峨眉稳定了下来。那时有些院校到学校来参观,总是大吃一惊,你们在这个山沟里怎么能维持这么长时间?山沟里躲了个金凤凰。没有散掉,能保留下来是个奇迹。


(峨眉早期的艰苦生活)


因陋就简,于困境中教书育人


交大在峨眉的最初几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学校的发展建设与教学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即便如此,学校师生靠着顽强的毅力在困境中仍苦苦坚持、艰难前进。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我校招收了新学员、举办了短期培训班、增设了新专业,虽然困难重重,仍坚持办学,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


01招收新学员

1972年,根据交通部指示,我校恢复招生,录取新生364人(不包括进修生)。学员为农村公社、企事业单位、部队、城镇机关推荐,所以称之为“工农兵学员”。时任铁道系副书记的王剑秋参与了1972年的招生,他回忆道:“学校的招生分为三个组:农村组、城市组、铁道系统组。农村组主要招收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城市组招收参加了工作的知识青年职工和部队战士,铁道系统组则招收铁道系统的职工。”  


(72级工农学兵学员毕业典礼)


1973年,学校因条件限制没有招生。

1974年,招收第二届工农兵学员570人,进修班学员60人。

1975年,招收第三届工农兵学员380人,进修班学员72人。

1976年,招收第四届工农兵学员558人。入学时间延至1977年2月。

学校在这一段特殊时期,一共招收了四批工农兵学院,共计1872人。


02开办短期训练班

为了应对铁路现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局面,交通部有关局委托学校举办铁路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短训班。

1972年9月至1976年期间,运输系招收了行车组织、站场设计、货运组织、铁道运输等4个班,学生共113人,进修期为1年。


03增设新专业

为补充铁路系统高级航测人才,1975年,铁道部决定在学校重建“铁路航空勘测”专业,在原铁道系成立“航测专业”筹备组,重新调集师资,补充设备。该专业于1976年开始招生,学制定为2年。


04“三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结合”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恢复办学后,学校教师尽心尽力,对学员倾注一腔感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没有教材就自己编。


机械系严隽耄老师为了收集资料,跑遍了全国的车辆设计部门、制造工厂和铁路局,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编写《车辆构造基本知识》。教数学的黄克欧副教授,发现所使用的教材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时,就连夜编写合适的讲义,用他在数学教学中几十年的经验和体会,把数学知识交给学生。还有许多包括那些年过花甲的老教师,也参与教育革命实践队,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严寒酷暑,都深入教学第一线。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理论联系实际,实行“开门办学”。1973年,学校有80余名教师到工厂、现场“开门办学”。到1974年9月底,全校成立了18个专业实践队,到路内外各单位进行“开门办学”。


(开门办学汇报会)


创造条件,艰难的科研起步


1972年6月开始,学校开始了续建工程,但完全不具备从事科研的条件:一无场地,二无设备,三无资料。房屋紧缺,没有实验室,从唐山运来的实验设备无法展开使用,新购进的仪器设备又无地安装;没有图书馆,从唐山运来的大批图书资料不能开箱上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学校师生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深入实践、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艰难地开始了科研的起步。


(起重机吊臂试验)


突降天灾,满身血泪的交大人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唐山于数秒内被夷为废墟,对于发源于此、辉煌于此、与之患难与共的学校来说,更是切肤之痛。虽然学校主体已于1972年迁往峨眉,但部分教职工及家属、离退休人员还留在唐山。地震发生后,我校在唐山的家属住宅全部倒塌,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遍地的残缺的遗体、满目的倒塌的房屋,永远铭刻在当时每一个师生员工心中。


(地震后的唐山)


交大人是坚强

他们从地震的废墟中站了起来

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掩埋了亲人的遗体

忍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苦痛

再次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可敬可佩的交大人呐

是用血和泪、勇敢和坚强

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过去种种坎坷磨难

磨练出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

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在各行各业取得不朽成就

而今后

更多的交大人将继续传承与发扬交大精神

挑起时代的重任

扬我交大风采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史》

整理编辑:汪静

指导老师:刘堃

排版设计:田雨彤 周佳


两会动态



全国人大代表、1980级校友秦顺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

新华网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届校友卢春房

全国政协委员、1985届校友高宗余:实施差异化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1985届校友佘才高:为智能网联汽车装上法制“离合器”


校友动态



新岁序开 共赴新程|这一年,真好

西南交通大学云南、上海、苏州、深圳校友活动集锦

汪洋任青海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我先上!”

于延尊校友开讲啦!


母校新闻



2022年度“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岗位目录

2022,高质量发展!西南交大这样干!

唯一入选!

喜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11!


精选文章



时速350 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将穿越秦岭

“中国以农立国,我要学农科”

交大感谢您!

交大姐姐,乘风破浪而来

@交大人 你在母校种下的春天,来了


校友会推介(点击名称查看相关推文)


哈尔滨武汉香港重庆唐山西安沈阳苏州深圳
天津厦门广东湖南青岛济南安徽浙江西藏
河北郑州北京南京海南上海常州东莞广西

珠海福州云南唐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